在刚刚结束的爱游戏体育app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U12组佩剑个人赛中,一位身材高挑、眼神专注的小选手成为全场焦点,年仅11岁的姜鑫瑞以凌厉的攻势和沉稳的防守,连续击败多名强劲对手,最终摘得银牌,赛后,这位来自江苏的小剑客坦言:“比赛让我更加自信,而站在剑道上,你只能靠自己。”
比赛进入半决赛时,姜鑫瑞遭遇了卫冕冠军李明浩,双方战至14平,最后一剑定胜负,场馆内鸦雀无声,只见姜鑫瑞深呼吸一次,随后果断出击——弓步、冲刺、击中!裁判灯亮起,宣告了他的胜利。
“那一刻,我听到全场欢呼,但站在剑道上的时候,世界很安静,我只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。”姜鑫瑞回忆道,“教练说过,比赛到最后,技术已经定型,比拼的是心理素质,场上只能靠自己,没有人能替你完成那一剑。”
这种孤独感,正是击剑运动的特质之一,个人赛中,选手需要独自面对所有压力和挑战,没有任何队友可以依赖,中国击剑协会青少年培训中心主任陈健表示:“击剑是一项培养独立人格的完美运动,它要求选手在极短时间内做出决策并承担后果,这种特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生活中,帮助年轻人建立自信和责任感。”

姜鑫瑞与击剑结缘始于三年前,当时8岁的他在学校选修课上第一次拿起佩剑,便爱上了这项“优雅的运动”。
“最初他是个内向的孩子,甚至在比赛中不敢大声喊叫。”姜鑫瑞的启蒙教练张教练回忆道,“但通过一次次训练和比赛,他逐渐找到了自信,击剑要求选手在场上展现气势,这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他的性格。”
姜鑫瑞的母亲告诉记者,击剑给儿子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学会了面对压力:“过去遇到难题容易退缩,现在他会说‘让我再试一次’,这种坚持不放弃的精神,不仅体现在赛场上,也体现在他的学习和生活中。”
击剑被称为“物理象棋”,要求选手同时具备身体素质、技术水平和战略思维,姜鑫瑞每周训练六天,每天至少三小时,内容包括体能训练、技术练习和实战对抗。
“我最喜欢实战环节,”姜鑫瑞说,“每次与不同对手交锋都能学到新东西,每个选手都有自己的风格,需要快速适应并找到应对方法。”
心理教练王琳负责队伍的心理训练,她指出:“年轻选手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注意力分散和自我怀疑,我们通过模拟比赛场景和呼吸训练,帮助他们学会在压力下保持冷静,姜鑫瑞的进步非常明显,他逐渐掌握了将压力转化为专注力的方法。”
全国锦标赛期间,姜鑫瑞还保持着一个特殊习惯——每场比赛前,他会闭上眼睛,想象自己成功完成动作的画面。“这是心理老师教我们的可视化训练,帮助我在比赛前建立信心。”
尽管在击剑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,姜鑫瑞的父母始终坚持文化课与体育训练并重。“我们支持他追求击剑梦想,但教育不能偏废。”姜鑫瑞的父亲表示,“幸运的是,击剑训练反而培养了他的时间管理能力,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在班级前列。”
2025年,国际击剑联合会推出了新规,鼓励更多年轻选手参与国际交流赛事,中国击剑协会也相应增加了青少年国际比赛的机会,姜鑫瑞有望入选国家青少年集训队,参加明年举行的亚洲青少年击剑锦标赛。
“我的偶像是佐罗,”姜鑫瑞笑着说,“但现实中是匈牙利佩剑名将西拉吉,他33岁还能获得奥运冠军,说明这项运动需要智慧和经验的积累,我希望将来能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比赛。”
随着中国击剑队在国际赛场上屡获佳绩,这项曾经小众的运动正吸引越来越多青少年参与,据中国击剑协会统计,2025年注册青少年击剑运动员较五年前增加了三倍,各类击剑俱乐部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。
体育教育专家表示,击剑运动能够培养青少年的决策能力、抗压能力和礼仪观念,这些素质对他们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。

姜鑫瑞所在俱乐部的负责人指出:“许多家长最初是为了让孩子锻炼身体而来,后来发现击剑对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和意志品质的效果出乎意料,像姜鑫瑞这样的孩子,通过击剑找到了自信,这种自信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。”
结束全国锦标赛后,姜鑫瑞即将回到日常训练中,他还有一个小目标——改进自己的防守技术,并在下次比赛中挑战冠军。
当被问及想对其他年轻选手说什么时,他思考片刻后回答:“不要害怕失败,每次比赛都是学习的机会,站上剑道,就要相信自己能够取胜。”
那条长14米、宽1.爱游戏中国5米的剑道,对姜鑫瑞而言不仅是竞技的舞台,更是成长的课堂,在那里,他学会了依靠自己,找到了自信,也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,每一次举剑致敬,每一次交锋碰撞,都在书写着这位少年与击剑的故事,一个关于勇气、智慧和成长的故事。